低血压的诊断与治疗
血压低于正常水平,即低于90/60mmHg
既可为生理性低血压,也可为病理性低血压
以体位低血压和餐后低血压较为常见
严重的病理性或继发性低血压可危及生命
疾病定义
低血压(hypotension)是指血压低于正常的水平。目前,世界卫生组织对低血压的诊断尚无统一标准,一般认为成年人上肢动脉血压低于90/60mmHg(12/8
kPa)即为低血压。急性、病理性低血压常有头昏、晕厥、视野模糊、恶心等症状。
流行病学
低血压患者以体位低血压和餐后低血压较为常见。据统计,在我国,年龄≥65岁时,体位性低血压的发生率可达20%~50%,年龄≥80岁人群中发生率为27.2%,合并高血压者发病比例更高。餐后低血压在居家护理的老年人中发生率为
24%~36%,在住院老年人中更高,为61.6%~74.7%。
疾病类型
根据起病原因分类
生理性低血压
这是指一部分健康人群,其血压值虽然已经达到了低血压标准,但是没有任何其他症状。多见于体质比较瘦弱的青中年女性、老人。除血压偏低外,人体各系统器官无缺血和缺氧等异常。
病理性低血压
这是指由人体某些器官或系统的疾病所造成的血压降低。慢性者可见于慢性营养不良症、特发性或肥厚性心肌病、慢性缩窄性心包炎、高度的主动脉瓣狭窄等。服用抗抑郁药、降压药等也可以引发低血压。
根据起病形式分类
急性低血压
多见于大出血、急性心肌梗死、阵发性快速心律失常、严重创伤、感染、过敏等。
慢性低血压
多见于生理性低血压、某些慢性消耗性疾病(如严重的肺结核、恶性肿瘤、营养不良、严重心力衰竭、恶病质等以及某些患者疾病的严重阶段。
病因
产生低血压的原因有很多,主要是因为血压下降,导致血液循环缓慢,远端毛细血管缺血。低血压会影响组织细胞氧气和营养的供应,尤其影响了大脑和心脏的血液供应。
基本病因
原发性低血压
比如生理性低血压,发病原因不是特别清楚。与形体瘦弱、遗传因素有一定关联。
继发性低血压
是指某些疾病导致的低血压状态。这种低血压病因一般为两类:
短期内迅速发生低血压,如大出血、脱水、感染、过敏等原因所致的血压急剧降低;
低血压缓慢发生,逐渐加重,如继发于可能导致低血压的心脏病和内分泌疾病,包括甲状腺疾病、肾上腺功能不全、先天性心脏病、慢性心力衰竭等。
此外,当饮食中缺乏维生素B12和叶酸而导致贫血时,也会发生低血压。
还有一些常见继发性低血压的病因如下。
体位性低血压
体位性低血压又称为直立性低血压,是指患者低血压的发生与其体位变化有关,如从卧位转为站立位后3分钟以内,收缩压下降≥20mmHg和(或)舒张压下降≥10mmHg。多见于中老年人,尤其是长期服用降压药的高血压患者。
孕期低血压
由于血液循环系统会在怀孕期间迅速膨胀,因此导致血压下降,不过属于正常现象,血压通常会在生完孩子后恢复到孕前正常水平,除此之外,当孕期发生缺铁性贫血时,也会引起低血压。
餐后低血压
进餐后,大量的血液分配给胃肠道,致使心脑血管供血减少。餐后2小时内收缩压下降幅度≥20mmHg或餐前收缩压≥100mmHg,而餐后收缩压下降至<90mmHg。多见于老年人。
诱发因素
年龄
站立或进食后血压下降主要发生在65岁以上的成人。长时间静止后导致的低血压主要影响儿童和年轻人。
药物
服用某些药物可导致体位性低血压,包括α受体阻断药如哌唑嗪、多沙唑嗪,血管扩张药如硝酸甘油,神经节阻断药如胍乙啶,抗精神病药如氟哌啶醇、喹硫平,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如舍曲林、文法拉辛,三环类抗抑郁药如丙咪嗪、阿米替林,四环类抗抑郁药如马普替林,抗帕金森病药物如单胺氧化酶抑制剂、左旋多巴等。
某些特殊疾病
帕金森病所致低血压的发病率达30%,部分合并卧位高血压;糖尿病所致低血压的发生率为10%~30%,与糖尿病性心脏自主神经病变有关;还有一些心脏病可诱发低血压。
症状
部分慢性低血压患者可以没有任何症状,急性低血压如大多数体位性低血压、餐后或排尿性低血压多有临床表现,甚至引起晕厥。
典型症状
出现低灌注临床症状,即因毛细血管内血液灌注不足而引起的症状。
头晕、视野模糊、恶心、疲劳、注意力不集中等症状;
困惑、怕冷、脸色苍白、脉搏微弱等症状;
极度低血压患者很有可能导致晕厥、跌倒、一过性脑缺血;
部分老年低血压患者无明显主诉,但同样可以发生跌倒和晕厥。
体位性低血压持续时间多在5~10分钟,也有的长达20分钟。
伴随症状
长期低血压会使身体的各项机能下降,从而出现下列伴随症状:
头晕目眩容易跌倒造成骨折、脑出血等;
乏力、精神倦怠容易造成心情压抑、情绪抑郁等。
就医
当患者突然或者因体位变化、进餐后出现头晕眼花,肢软乏力,心悸出冷汗等症状时,建议去医院心血管内科就诊。
诊断流程
医生首先对患者进行相关的体格检查:
观察患者面容、皮肤色泽、体型胖瘦、有无水肿以及肢体运动等情况;
分别测量卧位与立位血压,并注意比较双上肢以及上、下肢间血压,以排除主动脉缩窄、多发性大动脉炎所致的血压变化;
心脏查体:注意心音和心脏杂音的变化;
神经系统查体:检测患者肢体感觉以及有无运动的协调障碍。
医生可能问及的问题有:
询问低血压状态何时发生,与临床上出现的症状、体位、服用药物有无明显关系。
有无长期卧床病史。
有无外科手术,有无外伤而导致自主神经损害。
患者有明显的诱发因素和原发病史,并检查到上肢动脉血压低于90/60
mmHg(12/8kPa)即可初步诊断为低血压;从卧位转为站立位后3分钟以内,收缩压下降≥20mmHg和(或)舒张压下降≥10mmHg,可诊断为直立性低血压。
就诊科室
一般情况就诊于心血管内科,严重症状如晕厥等,就诊于急诊科。
相关检查
心电图、超声心动图或心脏造影检查,判断有无引起低血压的心血管系统疾病及外周血管疾病。
外周血管多普勒超声检测或血管造影检查,明确是否患有外周血管疾病。
磁共振成像检查了解有无脊髓空洞等脊髓病变。
血常规、血糖、尿糖、甲状腺功能检测,以及其他内分泌检查,排除贫血、糖尿病及甲状腺疾病等。
鉴别诊断
低血糖
是指血糖水平低于正常的一种状态,主要由药物、胰岛β细胞瘤等器质性病变引起。该病好发于糖尿病尤其是合并心脑血管疾病的老年人,而低血压主要好发于体质瘦弱的女性或老人。
贫血
可由多种原因引起,如红细胞生成减少、失血及溶血等。主要表现和低血压有些相似,血常规检查可予鉴别。
治疗
治疗低血压取决于它的症状、严重程度以及导致低血压的原因。症状不明显时,可通过改变饮食和生活方式,有效改善低血压,当症状明显或血压突然降低时,需要及时处理。
急性期治疗
导致急性低血压的原因各不相同,根据病因采取不同的应对措施:
大出血导致的低血压要及时输血,补充血容量;
严重创伤、感染导致的低血压要及时补液、抗感染治疗;
过敏导致的急性低血压应明确过敏原,及时给予升血压治疗。
发生急性体位性低血压时,体位的调整很重要,应立即使患者平卧,并按摩四肢肌肉。注意观察脉搏变化,通常数分钟后血压即可恢复。
若不明原因的晕厥,应立即将患者置于平卧位,或取头低脚高位,迅速测量血压、脉搏和心律。晕厥发作可由多种原因引起,一般需要及时就医查找原因。
一般治疗
对体质虚弱者要加强营养;老年患者每日清晨可饮些淡盐开水,或适度多喝水,使机体内组织间隙的水分进入血液可增加血容量;因药物引起者可停用或调整用药剂量。
平时适当运动,如做物理对抗动作如腿交叉、弯腰及紧绷肌肉等,改善神经和血管的调节功能,有助于减少直立性低血压的发作。
穿压缩长袜和用腹带,可减少外周血量。
药物治疗
药物治疗据文献报道有容量扩张剂(如氟氢可的松)、血管收缩剂(如盐酸米多君、奥曲肽)及辅助药(如阿卡波糖、红细胞生成素等),应注意在改善立位低血压时会有增高卧位血压的副作用,因此需要慎用。
氟氢可的松
主要作用是维持血容量,升高血压。适用于体位性低血压。可伴有水钠潴留、高血压及低钾血症等不良反应。
奥曲肽
主要作用是防止血管扩张,升高血压。适用于严重的餐后低血压,但糖尿病患者不建议使用。可能伴有恶心,痉挛、面部潮红、高血糖和仰卧位高血压等不良反应。
米多君
主要作用是收缩血管,升高血压。适用于体位性低血压。可能伴有心律不齐、寒颤、皮疹等不良反应。
瓜尔胶
主要作用是延缓葡萄糖的吸收,维持饱腹感,减少胃肠道的血流,维持血压。主要适用于餐后低血糖。尚未发现其不良反应。
阿卡波糖
主要作用是减少胃肠道的血流,维持血压。适用于餐后低血压,尤其伴有2型糖尿病患者。可能伴有轻微胃肠道症状,如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
手术治疗
该疾病一般无需手术治疗。
中医治疗
该疾病的中医治疗暂无循证医学证据支持,但一些中医治疗方法或药物可缓解症状,建议到正规医疗机构,在医师指导下治疗。
前沿治疗
目前暂无确切的应用于临床的前沿治疗方法及药物。
预后
生理性低血压患者一般无需特殊治疗,只要平时加强营养,注意锻炼,预后良好。
针对疾病引起的低血压,需要积极治疗原发病,使循环血容量回升,基本可以控制。此外,体位性低血压和餐后低血压虽然容易反复,只要避免引起低血压的诱因,一般预后良好。
并发症
休克
这是低血压最严重的并发症,临床表现为血压突然下降,可能伴有精神烦躁、反应迟钝、心率加快、四肢湿冷、面色苍白或紫绀,尿量减少或无尿,需立即到医院进行紧急抢救治疗。
晕厥
这是突然血压下降导致的大脑暂时供血不足所致,表现为突然发生的、短暂的不省人事和昏倒,一般持续2~3分钟左右,无论是否进行处理,之后全部功能均可逐渐恢复神志正常。最大的危害是因突然晕倒而发生意外,如骨折和脑外伤等,特别是老年人。
日常
很多低血压像高血压一样无法彻底根治,但通过对患者生活方式的调整,如饮食习惯、运动方式、用药等,可以有效地预防和控制其发生。
家庭护理
患者
避免腰部弯曲:如果把东西掉在地板上,弯曲膝盖蹲下来时,保持腰部挺直。
避免直接起身:起身前需伸展和弯曲小腿肌肉,如果出现低血压症状,挤压大腿、腹部和臀部肌肉能缓解相关症状。尤其是餐后低血压患者,需在椅子上多坐一会儿再起来活动。
穿齐腰的紧身长袜:能有助于改善血液流动和减少直立性低血压的症状,但是躺下的时候要取下。
注意环境变化:需尽量减少气候和环境改变对血压的影响,例如秋冬季及时增加衣物、避免室温过低等。
家属
家属应积极配合患者的血压管理,监督患者定期测量血压。对于一些药物导致的低血压,家属要随时观察患者服药后的反应。家属在老年人起床、起夜时要多留意,避免发生体位性低血压。同时做好患者的心理疏导,使其保持良好的心态。
日常生活管理
饮食
健康饮食:营养均衡,确保健康所需的所有营养。同时根据医生叮嘱食用适量的盐,可缓解低血压症状。少食多餐,减少碳水化合物的摄入,每餐不宜吃得过饱,因为过饱会使回流到心脏的血液相对减少,导致低血压的发生。
喝含咖啡因的咖啡或茶,可暂时提高血压,但是因为咖啡因会引起其他问题,在喝更多含咖啡因的饮料之前,请咨询医生。
其他
适当加强锻炼,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以便改善血管的调节功能,加速血液循环,避免血压偏低。
多喝水,少喝酒:酒精会使人脱水,即使适度饮酒,也能降低血压。另一方面,水可以对抗脱水并增加血液容量,血压低的老人每日清晨可喝一杯淡盐水,或者吃稍咸的饮食,使患者多喝水可增加血容量,从而升高血压。
日常病情监测
患者平时可用便携式电子血压计时常监测血压。
预防
晚上睡觉时将头部垫高,可减轻低血压的症状。早上睡醒后几分钟再坐起,随后在床边坐1~3分钟,逐渐过渡到站立位,这样有助于促进静脉血向心脏回流,减少体位性低血压的发生,还应该尽可能减少长时间卧床。
避免洗澡水过热或洗澡时间过长,因为太热可使血管扩张而降低血压。
对于脊髓损伤或自主神经功能衰竭所致的严重体位性低血压,站立之前使用腹带或弹力绷带对腹部或下肢短时加压。
减少碳水化合物的摄入:为了防止餐后血压急剧下降,建议每天少食多餐,并限制高碳水化合物的食物,如土豆、大米、面条和面包等。
加强营养,多食易消化富含蛋白质的食物,如鸡蛋、鱼、奶酪、牛奶等,多喝汤多饮水,适当增加盐分的摄入,同时注意补充铁剂和维生素,防止贫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