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从高中的时候才知道自己真正的性取向,小时候只是喜欢打扮成男孩的样子,但是长大之后,我发现我特别喜欢跟女孩子亲近,讨厌男孩子靠近我,我有的时候会想要告诉别人我喜欢同性,但是又怕吓着她们,我真的好想找一个跟我一样的人,我该怎么办?女同性恋到底都是如何交友的呢?我们一起来看看女同的交友途径。
1、女同性恋的交友途径
在现代社会,同性恋虽然被大多数人所理解,是两性问题。但是在生活中女同性恋们想找到理想的两性伴侣却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毕竟大家理解你不代表大家也是同性恋,大多数人还是正常的,找不到理想的伴侣就一直困扰着女蕾丝们,还好现代有了网络。
女同志在网络当中与一位陌生女同志产生感应并接着由情愫的快速展开而发展成为女同志关系直至亲密,这段过程的短暂让人惊叹。因为认识女同志人群的渠道狭窄,网络已经成为了女同志的重要交友途径之一。它不仅涉及了全国各地,甚至延伸到了国外。
去乔的酒吧就知道,经常有往来的世界各地的外国女LES。显而易见,网络带给了我们这样的交友方式不能绝对的评价它的好与坏。就像我自己,第一个真正认识自己的身份,并真正认识的同性恋女友也是在网络上交识的。
谈女同志的分手率。这就跟谈网络的虚幻一样。你根本不知道对方是谁,她讲的自己的故事是不是真实而确切的。仅凭互相对话的一种感觉产生了爱慕的情愫,近而有想发展下去的可能。有的人一发不可收拾,可以在相交不到24小时之内留下电话,照片,家庭资料等等。
更甚的是有一种好像从未有过的触电感,停下工作,或是其它重要的事情。只围着网络中的这个女子聊天,对着冰冷的电脑打字,语音,视频。可以十天,半个月只做这一件事情。手机里可能只是她发过来你发过去的信息,电话费猛涨,严重失眠。一切的纠结只是因为对面网络当中虚拟出来的女子。
迫不及待的想把这种感觉变成现实。相约见面的日期。当见面之后,少有的人会把当时隔着时空的感觉完全对接起来。不是失望,就是觉得一般。然后总会自我反醒,自己当时怎么就会那个样子呢?被她的声音迷惑,或是被那种炽烈的感觉而诱惑。当然有一部分相见的女同也有继续相爱下去的。
网络有利有弊,在交友这方面确实是给大家提供了许多的方便,女蕾丝们也终于找到了能够不遭受他人白眼的交友方式,能够找到真正“志同道合”的伴侣,这对她们来说可谓是意义重大,心理健康也得到了更好的保障。
2、同性恋形成的原因
国外研究:同性恋有生物基础
近几十年来,国外对同性恋有大量的研究。例如,由于观察到男同性恋者之行为,有的倾向于女性化,因此怀疑这些人是否雄性激素分泌不足。然而,实际测量却出现了各种不同的结果:雄性激素分泌不足、分泌过高、分泌水平无差别的报告都有,因而无法下一个一致的结论。
1952年,卡尔曼报告在37对男性同卵双胞胎中,同性恋的一致率为100%,而在26对异卵双胞胎中,一致率只有15%,因此,他强调基因遗传在同性恋发生上的重要性。1991年,性学家伯里与皮拉达的报告是:在56对同卵双胞胎中,其中之一为同性恋,则另一亦为同性恋或至少为双性恋的比例为52%,在54对异卵双胞胎中则为22%。这些统计结果,似乎都暗示生物因素对同性恋之性取向有着相当程度的影响。
上世纪50年代中期,美国曾经进行了一项研究,使用了当时最好的心理量表,并请到了出色的量表说明师,对30个同性恋男人进行了研究,并对照了30个同样年龄、智商和教育情况的异性恋男人。结果是,量表的专业解释者不能把同性恋者和与其对照的异性恋者区别开来,而且,专家给这些男人的心理健康所打的分数,在同性恋者和异性恋者之间没有区别。
同性恋可能来自遗传?
目前,已在近300种哺乳动物和鸟类中发现有同性性行为。这一发现也使人想到,同性恋可能来自遗传。
1990年,美国神经科学家利维在权威刊物《科学》上发表了著名的研究,提出性取向具有生物学基础的另一证据。他检视了41具遗体的大脑,包括19名死于AIDS(艾滋病)或其并发症的同性恋男子,16名异性恋男子(其中有6人死于AIDS),以及6名推测为异性恋的女子,观察发现脑部与性取向有关的细胞。
1993年,哈麦等人宣布某种类型的男同性恋是偏向于由母系来传递,且其基因遗传部位就在X染色体长臂的顶端的Xq28上。
当然,所有这些研究,并不足以达成一个公认可靠的结论,因为分别存在着不同研究者得出的结果差别很大,或样本太小,或缺乏可重复性等方法学上的问题。可以看出的是:同性恋的生物学本质,得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和认证。
对同性恋的成因,也有种种的非生物学解说。例如社会学习论,认为同性恋是习得的行为形态;家庭决定论,有人认为不慈祥、不和蔼的父亲有碍儿子的男性化和女儿的女性化的发展;心理分析论,主张同性恋起源于早期的不良亲子关系,也有心理分析学家认为同性恋是一种自恋情结所致;社会决定论,断言同性恋是社会建构的结果;交互论或多重模式,认为同性恋乃由生物因素、文化因素及心理因素交互作用的结果。如今看来,这些非生物学的解说,即便能找到某些例证,实际上也会是一些相对同性恋者或境遇性同性恋者,并不是讨论真正的同性恋者,即绝对同性恋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