眩晕是自觉自身或周围物体旋转,或向一侧倾倒、移动、摇晃、升降的主观感受错觉。许多疾病都可出现眩晕,其中颈性眩晕占各种眩晕症的60%左右。眩晕涉及多病种、多学科和广泛的解剖部位,临床表现和病理改变缺乏特异性,诊断颇为困难,应仔细鉴别。
颈性眩晕:常见于椎动脉型颈椎病,多为突发性,发病常与头颈转动密切相关。常伴有枕部疼痛、恶心、呕吐、耳鸣、视觉闪光、上肢麻木,甚至猝倒。眩晕常有旋转感,据颈椎病史、颈椎病体征阳性和颈椎X线检查显示骨质增生或旋转性移位。
心血管疾病:高血压、低血压、心力衰竭、心肌梗塞、心律不齐等疾病都可有眩晕。以高血压为多见,除眩晕外常伴有头痛和眼花。值得注意的是,如收缩压低于180毫米汞柱、舒张压低于99毫米汞柱时,同样也可出现眩晕。如血压正常应查血常规。如血红蛋白男性低于12克/升,女性低于11克/升或血小板计数低于100×10
9/升,白细胞计数在4×10 9/升,一般均可出现眩晕症状。
动脉粥样硬化:其病因为动脉粥样硬化,椎一基底动脉供血障碍。既往无类似眩晕病史,起病急,常突发严重的眩晕,伴有恶心、呕吐、耳鸣、眼球震颤,甚至出现一侧肢体共济失调,运动及感觉障碍。多发生于年龄较大的人群,有身体其他部位动脉硬化征象。
颅内肿瘤:除眩晕外还伴有头痛、恶心、呕吐及视乳头水肿等颅内高压症状以及出现颅神经受损、肢体功能障碍等表现,影像学检查可见颅内占位性病变。
美尼尔病眩晕:属内耳病变,多发生于中年,主要表现为眩晕、耳鸣、耳聋三大症状。呈发作性眩晕,常突然发生,伴耳鸣、恶心、呕吐、出汗、面色苍白、眼球震颤、听力减退。眩晕发作时,因唯恐加重,病人往往闭目卧床,不敢翻身及转动头部。发作间歇期长短不一,可数月发作一次。眩晕发作次数常随耳聋加重而减少,至完全耳聋时即终止发作。
前庭神经元炎:起病于病毒性呼吸道或胃肠道感染后,中青年多见,有时呈流行性。为突发性前庭危象,严重眩晕伴恶心、呕吐及共济失调。因头动后眩晕加重,患者多取绝对静卧。持续数日数周,病症消退缓慢。急性期有眼震,一侧或双侧前庭功能减退,无耳鸣、耳聋。
眼源性眩晕:常因眼肌麻痹、屈光不正(散光)所致,多伴有复视、眼球震颤。闭目后眩晕症状即刻消失。
神经衰弱性眩晕:常见于经常失眠的中老年人,并非真性眩晕,多为头昏脑涨,伴有焦虑、紧张、记忆力减退、注意力不集中及内分泌和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神经学检查无异常。
心理性眩晕:常因焦虑、抑郁或恐惧而致呼吸急促。患者有不稳感、头部充溢感、晕厥等。经查无器质性病变,需按抑郁症治疗。
药物中毒性眩晕:因链霉素、卡那霉素、庆大霉素、碘胺等耳毒性药物所致。用药后病人自觉上下或左右摇晃、摆动,在行走、头部转动或转身时眩晕加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