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码 - 手机浏览本网



【点击这里关闭本窗口】
  【健康首页】【疾病】【检查化验】【风湿免疫】
类风湿需要做哪些检查呢?
时间:2014-8-23  作者:未知   来源:$jt_Nfrom$   阅读:   【
 
 

类风湿需要做哪些检查呢?


    我们在治疗类风湿的时候,有很多早期还没有完全确诊是类风湿的患者朋友都会问到“我们要做哪些检查呢?”


    1、血常规


    血色素:类风湿性关节炎病人早期血色素正常,病程久者,可出现贫血,贫血的严重程度与类风湿活动度一致,贫血程度愈重,病变的活动度也愈高。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并发贫血的原因不十分清楚,可能与造血原料铁降低有关。此外,此类患者长期服用抗风湿药物,影响食欲,影响胃肠道的功能,使营养成分摄入减少或 吸收不良,也是原因之一。因此,服用抗类风湿药物应在饭后服用。


    白细胞:多数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白细胞增多,尤以小儿显著。中性粒细胞和单核细胞增多,出现明显核左移。用激素过程中白细胞升高;重症、晚期、病变进展,特别是伴有严重贫血和用免疫抑制剂时,白细胞可明显减少。


    血小板:血小板是血液中的一种成分,与凝血关系尤为密切。 正常人血小板数目为(100-300)*109/L(即10万-30 万/mL)。32% 的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尤其在疾病活动期,血小板常常明显升高,甚至可高出正常值1-2倍,病情缓解后可恢复至正常水平。医生可将这项检查,作为疾病活动的实验室指标之一。


    2、血沉


    血沉是类风湿性关节炎病人经常做的一项检查。 80%左右的类 风湿性关节炎患者,在活动期血沉增块。 因此,血沉可作类风湿性关节炎活动的一项实验指标。 患者病情恢复时,血沉可以下降。对关节炎患者而言,血沉增快往往是关节及相邻组织炎症反应以及高球蛋白血症的结果, 因而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疾病的严重性与活动性。另外,经过”疗病情缓解后,血沉往往可以下降,所以检查血沉还可作为观察疗效的一项指标。


    3、血清粘蛋白


    血清粘蛋白,简称粘蛋白,占血清总蛋白量的1%,糖蛋白的10%。血清粘蛋白是α1球蛋白的组成部分,炎症时血清中含量增多,系结缔组织基质糖蛋白分解结果。正常值:血清唾液酸测定法,平均值为43.6±5.8mg/分升;联苯胺试验测定法,平均值为0.2-0.4光学密度单位。类风湿时升高,可达 0.4-0.6 光学密度单位,升高率为 67%~84%。 血清粘蛋白的临床意义与血沉相同,是反映炎症的良好指标之一,但比血沉准确。类风湿急性期明显增高,且与血沉增快相平行。


    4、类风湿因子测定


    类风湿因子,实际上是血清中的一种免疫球蛋白,因于二十世 纪 40 年代初 发现时,主要见于类风湿关节炎病人,至今仍一直沿用这一名称。现在已经知道,类风湿因子是人体产生的一种针对体内变性免疫球蛋白(IgG)的一种抗体。80%左右的类风湿性关节炎病人血清中出现类风湿因子,因此临床上常对关节炎患者进行此项检查,将它作为诊断类风湿性关节炎的条件之一,并用于和其它原因的关节炎进行鉴别。类风湿因子的活性与其构成成分的三种免疫球蛋白(IgA、IgG 及 IgM)有关,结合点均在变性 IgG 的重链 FC 段上。类风湿因子无种族特异性。 由于IgM型类风湿因子具有高凝集特点,易于测定,故标准试验主要是测定IgM型的类风湿因子.临床常用下述三种方法进行测定。


    (1)乳胶凝集试验:此法较简单。 用有生物特性的聚苯乙烯乳胶小球(直径为0.8左右)配成 1%浓度的液体,以丙种球蛋白使乳胶颗粒致敏。由于丙种球蛋白中有IgG,故遇类风湿因子阳性血清即结合,乳胶颗粒也凝集成为大的粒子而产生可见的沉淀粒子。 国内资粒报道,凝集的血清效价在1:20以上即为阳性。


    (2)致敏羊红细胞试验:此法为经典的类风湿因子试验。其原理是在亚凝集效价的抗羊红细胞抗体致敏的羊红细胞悬液中,加入不同浓度类风湿因子阳性病人的血清。当类风湿因子与免疫抗丙种球蛋白结合时,在悬液中的致敏羊红细胞即发生凝集,使悬液产生可见的凝块,凝集的血清效价在 1:160 以上即为阳性。


    (3)曙红乳胶法:此法简便:其方法是在曙红 r 物质和空白乳胶配制成的溶液中,加入类风湿因子阳性的血清,利用它产生的凝集反应而得到阳性结果。此法原理尚不明,但正常类风湿因子阴性的血清和曙红乳胶相遇不发生凝集。


    另外,类风湿因子阳性还可见于极少部分正常人和部分老年人。因此类风湿因子阳性不一定是类风湿性关节炎,还需结合临床。用现代方法检查类风湿因子,约 20%类风湿性关节炎病人类风湿因子阴性,类风湿因子的出现最快需在类风湿发病后 3 周,所以类风湿因子阴性也不能认为不是类风湿性关节炎。



    5、C-反应蛋白测定


    对于成人类风湿性关节炎来说,有多种发病类型,关节受累数、关节外器官损害情况各不相同,有时仅凭临床表现不一定能反映出来,系统地动态地观察 C-反应蛋白有助于判断。一般说来,如果 C-反应蛋白持续呈现增高,很可能是全身型多器官损害的类风湿关节炎,更应积极治疗。


    因此,C-反应蛋白在类风湿性关节炎中的诊断意义有两个方面:一是帮助判断炎症情况;二是了解器官受累的 范围,即病变仅局限于关节,还是有关节外的器官损害。千万不能将 C-反应蛋白在正常范围时,轻率作出否定类风湿关节炎的诊断。


    6、尿液和肾功能检查


    对于类风湿关节炎病人服用治疗药物后是否会影响肾脏,进行尿液的检查至关重要。 因为类风湿关节炎本身对肾脏影响很小,肾脏若出问题大多与服用的”疗药物有关。评价肾脏功能常用两个指标:肌酐和尿素氮,它们的结果说明肾脏是否有效地滤除身体里的各种毒素。有时医生会让病人留下24 小时的尿,抽少量血液,目的是为了更准确地计算肾脏的清除功能。同时,这些检查也用来监测药物对肾脏的影响。


    7、抗链“O”测定


    抗链“O”是抗链球菌溶血素“O”抗体的简称。链球菌溶血素 “O”是链球菌的重要代谢产物,具有抗原性,可刺激机体产生相应的抗体。病人在感染链球菌1周以后,体内便可出现链球菌溶血素 “O”抗体,4~6 周达到高峰,并可以持续数月甚至数年。因此测定抗链“O”可以间接反映人体有无链球菌感染史。 正常值小于 400 单位。类风湿性关节炎抗链“O”一般不高,但 90%的活动性风湿性关节炎抗链“O”效价增高,因此常用于两者急性炎症期的鉴别诊断。


    8、冷球蛋白测定


    9、补体测定


    10、血清免疫球蛋白测定


    11、人类白细胞抗原-DR 4(HLA-DR4)的测定


    12、滑膜液检查


    13、活组织检查


    14、抗核抗体检测


    15、抗角蛋白抗体和抗核周因子


 

 
  作者:未知   来源:$jt_Nfrom$
  免责声明:本站部份内容系网友自发上传或转载,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如涉及内容、版权等问题,请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
 
】【回到顶部】【 打印本页 】 【 关闭窗口

 
栏目导航
专题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