宫颈刮片,也就是Pap Smear,是指从子宫颈部取少量的细胞样品,放在玻璃片上,然后在显微镜下研究是否异常。由于这项检验的提出,子宫颈癌的死亡率至少降低了 70%。通过简单的宫颈抹片,医生可以侦测到子宫颈细胞微小的极早期变化,这使致命的癌症甚至在还没真正发生之前就被狙击了。宫颈刮片是目前广泛检查子宫颈癌最简便有效的诊断方法。
宫颈刮片的做法:
在充分暴露子宫颈外口后,将刮片在子宫颈外口处旋转一周即360度,轻轻刮取该处的粘膜及分泌物。然后将取下的分泌物均匀地涂在有编号的玻片上,立即固定于95%的乙醇内15分钟,取出后用巴氏染色法染色。 这种诊断方法不会引起宫颈损伤,也不会引起疼痛。
当然为了不影响宫颈刮片的诊断率,还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 刮片前24小时内被检查者避免性生活。
2、 计划检查前24~48小时内不要冲洗阴道或使用置入阴道的栓剂,也不要进行阴道内诊检查。
3、 有炎症时先进行治疗,然后再刮片,以免片中充满大量白细胞和炎性细胞,影响诊断。
4、 检查最好安排在非月经期进行。
宫颈刮片是筛查早期宫颈癌的重要方法。故又称“防癌涂片”。报告形式主要为分级诊断及描述性诊断两种。目前我国多数医院仍采用分级诊断,临床常用巴氏分级分类法:
巴氏Ⅰ级:正常;
巴氏Ⅱ级:炎症,炎症引起的细胞变化。ⅡB 是指个别细胞核异质明显,但不支持恶性,余均为ⅡA。
巴氏Ⅲ级:核异质,可疑癌;细胞变化严重可能由炎症或肿瘤引起。
巴氏Ⅳ级:可疑癌,高度怀疑宫颈癌。
巴氏Ⅴ级:癌。确定宫颈癌。
由于巴氏5级分类法,主观因素较多,各级之间无严格的客观标准,故目前正逐渐为TBS分类法替代,而后者需专业医师方可读懂。故目前国内许多医院常利用电子阴道镜局部放大10~40倍的功能,进行宫颈可疑部位的染色,从而重点取材,以提高病变的检出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