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码 - 手机浏览本网



【点击这里关闭本窗口】
  【健康首页】【疾病】【检查化验】【内科儿科】
血常规及部分生化检查正常值及临床意义(三)
时间:2006-10-10  作者:未知   来源:$jt_Nfrom$   阅读:   【
 
 
1.白细胞分类(DC):
化验介绍: 正常血液中含有粒性、单核性和淋巴性三类白细胞,粒细胞又根据胞浆中含有的颗粒性质不同,分为嗜酸性、嗜碱性及中性粒细胞三种。
参考值: 中性杆状核粒细胞(N):1-5% 中性分叶核粒细胞(N):50-70% 嗜酸性粒细胞(E):0.5-5% 嗜碱性粒细胞(B):0-1% 淋巴细胞(L):20-40% 单核细胞(M):3-8%
临床意义:
(1)中性粒细胞(N):中性粒细胞具有游走性和吞噬作用。增高见于: a.急性感染和化脓性感染:如肺炎、败血症、脓肿等。 b.组织损伤:大手术后、心肌梗塞、肺梗塞等。 c.恶性肿瘤:急、慢性白血病、淋巴瘤等。 d.各种中毒:尿毒症、糖尿病酸中毒等。 减少见于: a.某些传染病:流感、伤寒、付伤寒、麻疹。 b.某些血液病:再障、粒细胞缺乏症、白细胞减少症。 c.化疗或放疗后,抗癌药物,X线及镭照射。 d.其它:脾功能亢进,自身免疫性疾病,高度恶病质。
(2)嗜酸粒细胞(E):嗜酸粒细胞与变态反应有关,并有吞噬抗原抗体复合物的作用。 增多见于: a.变态反应性疾病:支气管哮喘、药物过敏、荨麻疹、血管神经性水肿、过敏紫癜。 b.寄生虫病:蛔虫病、钩虫病、血吸虫病。 c.某些皮肤病:湿疹、牛皮癣、剥脱性皮炎等。 d.某些血液病:慢粒、恶性淋巴瘤、嗜酸性粒细胞性白血症、多发性骨髓瘤、何杰金氏病等。 减少见于: a.应用糖皮质激素、促肾上腺皮质激素。 b.伤寒、副伤寒等病患者。
(3)嗜碱性粒细胞(B):嗜碱性粒细胞主要参与特殊的免疫反应。 增多见于: a.慢性粒细胞白血病、嗜碱性粒细胞白血病。 b.某些转移癌及骨髓纤维化。
(4)淋巴细胞(L):淋巴细胞能产生和运载抗体,在防御病毒感染方面有重要作用。 增多见于: a.某些病毒或细胞所致的传染病:传染性淋巴细胞增多症、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传染病恢复期、结核病、百日咳。 b.淋巴细胞性白血病、白血性淋巴肉瘤。 减少见于: a.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接触放射线。 b.细胞免疫缺陷病、某些传染病的急性期。
(5)单核细胞(M):单核细胞具有游走性和吞噬作用,除吞噬细胞和异物外,又能吞噬原虫及具有类脂质包膜的结核杆 菌及麻风杆菌。 增多见于: a.某些感染:伤寒、结核、疟疾、黑热病、亚急性细菌性心内膜炎。 b.某些血液病:单核细胞性白血病、淋巴瘤、骨髓异常增殖综合症、恶性组织细胞病。

2.白细胞计数(WBC):
化验介绍: 白细胞是机体防御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参考值: 显微镜计数法、自动血球仪法: 成人:0.4万-1万/μl 儿童:1.1万-1.2万/μl 新生儿:1.5万-2万/μl
临床意义:
增高见于:
(1)急性感染:急性化脓性感染所引起的急性全身性感染`局部炎症,以及一些细胞感染。
(2)组织损伤:手术后急性心肌梗塞。
(3)恶性肿瘤及白白病:急性、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尤以慢性白血病增高最多。各种恶性肿瘤的晚期,如肝癌、胃癌等。
(4)其它:骨髓纤维化、真性红细胞增多症、尿毒症、酸中毒、某些药物中毒、烧伤等。
减少见于:
(1)某些感染:细菌感染(如伤感、副伤寒);病毒感染(如流感、风疹、麻疹)。
(2)某些血液病:再生障碍性贫血、急性粒细胞缺乏症、恶性网状细胞增多症。
(3)脾功能亢进:各种原因所致的脾肿大,如肝硬班替氏综合症。
(4)理化因素:放射性物质、X线、某些抗癌药、解热镇痛药等,可造成白细胞减少。


3.标准碳酸氢盐(SB):
化验介绍: 为使碱数值更利于判断代谢性酸碱中毒,需排除呼吸因素影响,来检测动脉血中碱含量即为SB。
参考值: 21.3-24.8 mmol/L(平均 23 mmol/L)
临床意义: SB升高:代谢性碱中毒; SB降低:代谢性酸中毒。


4.丙型肝炎抗体(HCV-Ab):
化验介绍: HCV-Ab是丙型肝炎病毒感染机体后所产生的免疫学指标。是诊断丙型肝炎的一项确诊指标。
参考值: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阴性
临床意义:
(1)在输血后患肝炎有80-90%的病人是丙型肝炎,其中大部分为阳性。
(2)在乙型肝炎患者中,特别是经常使用血制品(血浆、全血)的病人可以引起丙肝病毒的合并感染,使疾病转为慢性化、肝硬化或者肝癌。 所以对乙型肝炎的复发病人或是慢性肝炎病人要进行HCV-Ab的检测。



5.布氏杆菌凝集试验(BAgg)
化验介绍: BAgg是诊断由布氏杆菌引起的人畜共患的急性或慢性传染病(又称波浪热)。
参考值: 凝集试验:阴性 荧光抗体法:<1:100
临床意义:
(1)凝集效价大于1:160以上有补步诊断价值、第二次检测凝集效价上升4倍以上可诊断为布氏杆菌病。
(2)病愈后抗体水平在一年内下降较慢,少数人在2-4年内抗体水平仍然较高。
(3)预防接钟过布氏杆菌疫苗和曾患过布氏杆菌病史的人血清中凝集效价可有轻度增高。



6.出血时间(BT)
化验介绍: 出血时间是指皮肤损伤后出血至流血自然停止所需的时间,以反映毛细血管对创伤的止血能力。
参考值: Duke法:1-3 分钟 Ivy法: 2-7 分钟
临床意义:
出血时间延长:
(1)血小板的质或量有缺陷,原发性和继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血小板无力症、贮藏病、急性白血病、再生障碍性贫血、脾功能亢进。
(2)血管有功能或结构上的异常:如坏血病、毛细血管扩张症。
(3)缺乏与血小板功能有关的血浆因子:血管性假血友病。


7.胆碱酯酶(CHE) :
化验介绍: 胆碱酯酶是在肝脏中生成然后分泌到血液中的酶,此酶可将胆碱酯水解成胆碱和有机酸。当实质性肝损伤时胆碱酯酶活力降低。
参考值: 试纸法:>80% 胆碱酯酶活性:0.80-1.00
临床意义:
(1)急慢性肝炎、肝硬化、肝功能不全时胆碱酶明显降低;慢性胆道疾患、肝癌合并肝硬化时胆碱酯酶降低。
(2)有机磷中毒、营养不良、肥胖则出现血清胆碱酯酶增高。
(3)脂肪肝,肾脏病变,肥胖则出现血清胆碱酯酶增高。


8.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
化验介绍: 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约占血浆脂蛋白总量的 40-50%。它的主要生理功能是转运体内的胆固醇。将肝脏内的胆固醇经血液转运到各个组织进行利用。它是动脉硬化的重要检测指标。
参考值: 60-220 mg/dL(1.56-5.72 mmol/L) (老年人偏高)
临床意义:
(1)LDL-C升高是动脉硬化的危险因素,协助诊断高脂蛋白血症。
(2)LDL-C降低可见于家族性低β-脂蛋白血症,尬β脂蛋白血症,其原因是体内合成载脂蛋白β减少或不能合成载脂蛋白β。


9.丁型肝炎抗体(HDAb) :
化验介绍: HDAb是病人感染乙型肝炎病毒后3-8周内在血中出现的一种特异性抗体,占急性感染患者的90%。
参考值: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阴性 放射免疫法(RIA):阴性
临床意义:
(1)HDAb阳性只能在乙型肝炎表面抗原阳性者的血清中测得,是诊断丁型肝炎的一项可靠指标。
(2)HDAb呈高滴度(>1:100-1:1000)持续阳性者为丁型病毒慢性感染,即使丁型病毒感染的病人病情缓解后仍可长期阳性。HDAb不属于保护性抗体。


10.丁型肝炎抗原(HDAg) :
化验介绍: 丁型肝炎病毒(HDV)表面缺少外壳蛋白,本身不能复制,因此不能引起疾病。丁型肝炎病毒的核酸炎型属于RNA,只有在表面抗原(HBsAg)阳性时,丁肝病毒借助于乙肝病毒的外壳蛋白,才能进行复制,引起丁型肝炎。
参考值: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阴性 放射免疫法(RIA):阴性;免疫斑点法:阴性
临床意义: 阳性:表示有传染性,而且患者肝脏内丁型病毒(HDV)复制活跃,并对肝脏有直接的损伤作用。此外还说明机体被感染,发生了在乙型肝炎的基础上又合并感染了丁型肝炎。一旦如此,可使疾病发生迅速变化,导致慢性肝炎或肝硬化。


11.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2)
化验介绍: 二氧化碳溶解在血中产生的压力(张力)即 PaCO2。
参考值: 35-45mmHg(4.65-5.98 kPa) 平均 40mmHg(5.32 kPa)
临床意义:
PaCO2升高:肺通气量减少,呼吸功能减退,二氧化碳在体内集聚,常见于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肺心病等,可造成呼吸性酸中毒。超过50mmHg(6.65kPa),表示呼吸衰竭。高达70-80mmHg(9.31- 10.64kPa)可引起脑水肿,昏迷,危及生命,称之为肺性脑病(二氧化碳麻醉)。
PaCO2降低:较少见,多表示通气过度呼出过多二氧化碳,如哮喘,可产生呼吸性碱中毒,引起头晕、肌肉颤动等。


12.动脉血二氧化碳总量(TCO2) :
化验介绍: 此项数值表示血中以各种物质形态存在的二氧化碳总和,主要含量是占TCO2的95%碳酸氢盐(碱)。
参考值: 24-32 mmol/L
临床意义: TCO2反映的仍是AB(血浆实际碳酸氢盐),与AB临床意义相同,比AB对酸碱中毒定性、定量的判断更为精确。


13.动脉血氧饱和度(SaO2) :
化验介绍: SaO2是血红蛋白与氧结合能力的表示,主要取决于动脉氧分压(PaO2)。
参考值: 95-98%
临床意义: SaO2间接反映PaO2的大小: 〈90%表示呼吸衰竭; 〈80%(相当PaO2<50mmHg)表示严重缺氧。 贫血时SaO2正常并不表明不缺氧,应予以注意。


14.动脉血氧含量(CaO2) :
化验介绍: CaO2表示每100毫升动脉血中含氧总量。主要反映的是与血红蛋白结合的氧量,意义类似 PaO2与SaO2。
参考值: 15-22(Vol)%
临床意义: CaO2数值降低表示缺氧。CaO2<15ml(Vol)%表示呼吸衰竭。这一数值也与贫血有关,贫血时CaO2可降低,但SaO2和PaO2可以正常,此时并非表明呼吸衰竭。


15.动脉氧分压(PaO2) :
化验介绍: PaO2是指溶解在血中的氧气所产生的压力,又称张力。
参考值: 10.64-13.3 kPa(80-100 mmHg)
临床意义: 氧分压降低:任何肺部疾病如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肺心病、肺泡缩小、闭塞,都将使其降低。 氧气压降低表示缺氧: PaO2<60mmHg(7.98kPa)为呼吸衰竭;PaO2<50mmHg (6.65kPa),严重影响生理和代谢功能


16.肥达氏反应(WR) :
化验介绍: WR试验是检测病人血清中有没有伤寒杆菌抗体和副伤寒杆菌抗体的一种方法。
参考值: 凝集法: H <1:160O <1:80A <1:80B <1:80C <1:80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阴性
临床意义:
(1)H>1:160和O>1:80的情况下,一般可以确诊为伤寒患者。
(2)在O、A、B、C中任何一项〉1:80,在临床上常见为甲型、乙型、丙型副伤寒。
(3)病人以往患过伤寒、或者注射过伤寒疫苗,血清中伤寒寒杆菌抗体可以比正常值偏高。
(4)有10%左右的伤寒病人、WR始终为阴性反应,其中一部分与发病早期大量使用氯霉素、或应用免疫抑制剂(肾上腺皮质激素)有关。


17.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
化验介绍:高密度脂蛋白在生理上起着将肝外组织的胆固醇运送到肝脏的运载工具的作用,因而可以防止游离胆固醇在肝外组织细胞上的沉积。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对冠心病的临床诊断是一个重要的参考指标。它的降低是临床冠心病的危险因子之一,并可能促进动脉粥样硬化的发展。
参考值: 酶法:M(男)48(±)10mg/dL F(女):56(±)10mg/dL 磷钼酸-酶法:M(男):30-50mg/dL F(女):33-77mg/dL (老年人偏高)
临床意义: 血清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的降低,预示着冠心病的出现。临床上常同时测定高密度脂蛋白和血清总胆固醇,并根据它们的比值作为冠心病的信息指标。


18.高铁血红蛋白(MHb) :
化验介绍: 此项检查主要是测定血浆中高铁血红蛋白的含量,用于诊断高铁血红蛋白血症患者。
参考值: 0.1-0.4 g/dL
临床意义:
增高见于:
(1)先天性高铁血红蛋白血症。
(2)中毒性高铁血红蛋白血症(获得性),一般有服用某些药物的病史。


19.红细胞比(Hct) :
化验介绍: 红细胞比积测定是测出红细胞在全血中所占体积的百分比。其数值的大小主要与红细胞数量有关。
参考值: 温氏管法:M(男):0.4-0.54 F(女)0.37-0.47 毛细管法:M(男):0.46(±)0.039 F(女):0.42(±)0.05
临床意义: 红细胞比积增加:大量脱水、血液丢失及真性红细胞增多症,均由于血液浓缩而使红细胞比积增高。 红细胞比积减少:见于各种贫血。


20.红细胞沉降率(血沉)(ESR)
化验介绍: 血沉是指红细胞在一定条件下沉降的速度。血沉检查属于并非针对某种疾病的试验,但对机体有无炎症、有无活动性病变等有参考价值。
参考值:潘氏法:M(男)0-8mm/h F(女)0-12mm/h 魏氏法:M(男)0-15mm/h F(女)0-20mm/h
临床意义:
血沉增快:
(1)各种急性的全身和局部感染:活动性结核病、活动性风湿热、风湿性关节炎、心肌炎、疟疾、肺炎。
(2)组织损伤及坏死:心肌梗塞时常于发病后一周左右血沉增快,并持续2-3周:心绞痛时血沉正常。因此可用血沉结果加以区别。
(3)恶性肿瘤:迅速增长的恶性肿瘤常使血沉增快,而良性肿瘤血沉多正常。
(4)其它贫血、慢性肾炎、肝硬化、多发性骨髓瘤、甲亢,以及铜、砷、酒精中毒时亦常增高。
血沉减慢:见于真性红细胞增多症及继发性细红胞增多症、弥散性血管内凝血、低纤维蛋白原血症、球形红细胞增多症。


21.红细胞计数(RBC) :
化验介绍: 正常情况下,红细胞的生成和破坏处于动态平衡,因而血液中红细胞的数量及质量保持相对稳定。无论何种原因造成的红细胞生成与破坏的失常,都会引起红细胞在数量上或质量上的改变,从而导致疾病的发生。
参考值: 显微镜统计数法:M(男):400万-550万/μl F(女):350万-500万/μl 血球计数仪:儿童 600万-700万/μl
临床意义:
红细胞增多见于:
(1)严重呕吐、腹泻、大面积烧伤及晚期消化道肿瘤患者。多为脱水血浓缩使血液中的有形成分相对地增多所致。
(2)心肺疾病:先天性心脏病、慢性肺脏疾患及慢性一氧化碳中毒等。因缺氧必须借助大量红细胞来维持供氧需要。
(3)干细胞疾患:真性红细胞增多症。
红细胞减少见于:
(1)急性或慢性失血。
(2)红细胞遭受物理、化学或生物因素破坏。
(3)缺乏造血因素、造血障碍和造血组织损伤。
(4)各种原因的血管内或血管外溶血。


22.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浓度(MCHC)
化验介绍: 红细胞平均体积(MCV)、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量(MCH)、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浓度(MCHC)3种平均值,是根据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测定和红细胞比积结果计算出来的,对贫血的鉴别有一定的价值。
参考值: 平均红细胞 平均红细胞 平均红细胞血红 体积 蛋白量 蛋白浓度 英文缩写 MCV MCH MCHC 计量单位 fl pg % 正常值 80-90 27-31 32-36 大细胞性贫血 94-160 32-50 32-36 正细胞性贫血 80-90 27-31 32-36 单纯小细胞性贫血72-80 21-24 32-36 小细胞低色素贫血50-80 21-29 24-30
临床意义: 无


23.红细胞平均直径(MCD) :
化验介绍: 无
参考值: 目测法:6-9μm(平均7.2μm)
临床意义:
(1)增大见于:大细胞性贫血、肺气肿、阻塞性黄疸,及肝损坏引起的黄疸。
(2)减小见于: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慢性溶血性黄疸.


24.红细胞渗透脆性试验(EF)
化验介绍: 红细胞脆性试验是测定红细胞在不同浓度的低渗盐水内开始溶血至完全溶血的界限,本试验主要用以测定红细胞的膜有无异常。
参考值: 光电比色法:开始溶血 0.42-0.46% 完全溶血 0.32-0.54%(平均值0.34%)
临床意义:
(1)脆性增加: a.见于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球形红细胞表面积与体积的比例下降,吸水后膨胀能力很小,对低渗盐水的低抗力差。所以对低渗液特别敏感,脆性显著增强。 b.脆性增加也见于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伴球形红细胞增多者。
(2)脆性减低:见于低色素性贫血,如各型海洋性贫血,镰形细胞贫血,缺铁性贫血以及脾切除术后。还见于其他红细胞面积与体积的比例增大的情况,如肝病等。
(3)某些轻型球形红细胞增多症及酶缺陷所致溶血性贫血,如丙酮酸激酶缺乏症,孵育后红细胞渗透性脆性试验可自阴性转为阳性。


25.红细胞血浆电泳时间(EFT)
化验介绍: 红细胞表面带有电荷,在电场作用下,向与自己表面所带电荷符号相反的方向移动。电荷减少,移动减慢,易聚集形成血栓。
参考值: 16.5(±)0.85 秒; 1.16(±)0.06 μm
临床意义: 冠心病、缺血性中风、心肌梗塞、血栓闭塞性脉管炎、视网膜中央动脉或静脉栓塞、血液病、肿瘤等,电泳均可减慢。


26.缓冲碱(BB):
化验介绍: 缓冲碱是指血液中能中和酸的物质和总和。 BB值不受二氧化碳即呼吸因素变化的影响。
参考值: BBb:48 mmol/L BBp:41-42 mmol/L
临床意义: BB值升高:直接判定代谢性碱中毒。 BB值降低:直接判定代谢性酸中毒。如AB正常则表示血浆蛋白降低或贫血。


27.甲型肝炎抗体IgM(HAVAb-IgM)
化验介绍: 这种抗体是感染甲肝病毒(HAV)后病人血中最早出现的一种抗体,属于HAV衣壳抗体。
参考值: 阴性
临床意义:
(1)感染后的甲型肝炎病人血中很快就可出现此种抗体,并在血中能够维持3-6个月的时间。
(2)有少部分病人测不出这一抗体,这种结果临床上称作 HAVAb-IgM应答"缺失"。这类患者可借助于检测HAAg或甲型肝炎总抗体来明确诊断。


28.甲型肝炎抗原(HAAg):
化验介绍: HAAg是在甲型肝炎患者的粪便滤液中发现的直径27nm的病毒样颗粒。
参考值: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阴性 放射免疫测定(RIA):阴性
临床意义:
(1)HAAg试验阳性病人可以确诊为甲型肝炎,因为 HAAg阳性是本病的特异性指标。
(2)急性甲型肝炎病毒感染在发病前1-15天,粪中 HAAg阳性占 70.6-87.5%,发病一周阳性为42.9%,1- 2周阳性占18.3%,半个月后很少见阳性。


29.甲种胎儿球蛋白(AFP):
化验介绍: AFP是胎儿时期血清中出现的一种特殊的蛋白质,在胎儿的肝细胞内合成,正常成人肝细胞失去了合成的能力,血清中含量极微,但在肝细胞功能发生异常,特别在患有原发性肝细胞癌时,血清中又可出现AFP,所以临床上常常借助于AFP的检查作为对原发性肝细胞癌的辅助诊断。
参考值: 血凝法:阴性(<1:10)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25μg/L 放射免疫法:<30 ng/ml
临床意义:
(1)原发性肝癌:肝癌病人的肝细胞恢复合成AFP的能力,血中的AFP比正常人明显升高10倍至数万倍。一般认为诊断原发性肝癌的标准应大于400μg/L,但AFP持续升高在200μg/L以上达8周时,要考虑原发性肝癌并有手术适应症。原发性肝癌者中有20-30%的低水平AFP<30μg/L的病人,要引起足够的重视。
(2)肝炎:急性肝炎、慢性肝炎活动期、肝硬变患者AFP增高,一般不超过300μg/L。普通肝炎AFP增高的时期不长,如转氨酶(ALT)恢复正常随着肝细胞的修复,AFP逐渐减少到正常水平。
(3)其他:先天性总胆管闭锁,开放性骨脊裂的胎儿,生殖腺胚胎性肿瘤等疾病AFP有所增高。
(4)正常孕妇在妊娠3-5个月时AFP达最高峰(一般不超过200μg/L),以后逐步下降,到胎儿出生后恢复正常。


30.间接胆红素(IBIL) :
化验介绍: 当体内红细胞大量破坏,产生大量的间接胆红素,超过了肝脏代偿能力后,肝细胞不能将其全部转变为直接胆红素,因此血中间接胆红素含量升高。间接胆红素可透过细胞膜,对细胞有毒害作用,不能通过肾脏排出体外。
参考值: 3.42-10.3 mmol/L
临床意义: 间接胆红素升高见于溶血性黄疸:如溶血性贫血、血型不合的输血反应、新生儿黄疸及疟疾等。


31.碱剩余(BE):
化验介绍: BE是用相比缓冲碱BB变动的数量表示体内酸碱状态。
参考值:   -3~3 mmol/L
临床意义: BE可更直接、更快判断代谢性酸碱中毒,优于BB。 BE值升高:代谢性碱中毒。 BE值降低:代谢性酸中毒。


32.简易凝血活酶生成试验(STGT) :
化验介绍: 无
参考值: 10-15s(秒)
临床意义:
延长见于:
(1)甲型血友病、乙型血友病以及XI因子缺乏症。
(2)口服抗凝剂所致。
(3)肝脏疾病、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33.抗链球菌溶血素“O”(ASO)
化验介绍: ASO是病人近期内感染了A群溶血性链球菌之后,血清中出现的一种A群溶血性链球菌的代谢产物。它可协助诊断风湿热。
参考值: 试管溶血法:<1:400 胶乳凝集法:<1:500 溶血中和法:成人<250U,3岁以下<100U
临床意义:
(1)正常人血清中ASO一般含量在1:400以下。
(2)风湿热病人在感染后4-6周内,80%的病人血清ASO增高,同时血沉加快,白细胞数增高,可怀疑为活动风湿,急性肾小球肾炎病人ASO也有明显升高。
(3)ASO增高还见于一些高胆固醇血症、多发性骨髓瘤和巨球蛋白血症。


34.抗人球蛋白试验(CT):
化验介绍: 抗人球蛋白试验是检查红细胞不完全抗体的一种有用的试验诊断项目。本试验分为直接和间接两种。直接试验主要检查红细胞上是否有不完全抗体,间接试验是检查血清中有无游离的不完全抗体。
参考值: 直接试验和间接试验:阴性
临床意义:
(1)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直接试验呈强阳性,间接反应多为阴性,但也可阳性。
(2)药物诱发的免疫性溶血性贫血:甲基多巴诱发的自身免疫型直、间接试验均阳性;青霉素诱发型直接反应阳性,间接反应阴性。
(3)冷凝集素综合症:直接反应阳性,间接反应阴性。
(4)新生儿同种免疫性溶血病:直、间接反应均强阳性.
(5)某些高球蛋白血症患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类风湿、恶性肿瘤和淋巴瘤呈阳性反应。


35.冷凝集试验(CAggT):
化验介绍: CA是用来检查人体被支原体感染以后,血清中产生的高滴度的寒冷凝集素。这种凝集素能和自己体内的红细胞或"O"型血人的红细胞 ,在0-4℃寒冷情况下产生凝集现象。用此方法对原发性非典型性肺炎进行辅助诊断。
参考值: 凝集法:<1:20
临床意义:
(1)支原体感染的病人阳性率在50-60%,正常人血清中也有少量的冷凝集素。支原体肺炎病人感染后第二周可达1:40-1:80或更高,第四周达到高峰。
(2)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重症贫血、疟疾、骨髓瘤、腮腺炎、螺旋体病、恙虫病、肝硬化等疾病也可以有阳性反应。
(3)有些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的病人可能继发支原体肺炎,冷凝集素滴度阳性,可达数万。


36.毛细血管脆性试验(CFT)
化验介绍: 当毛细血管本身的结构和功能、血小板的质和量以及体液因子有缺陷或受到某些化学物质、物理因素的作用时,毛细血管的脆性和通透性增加。本试验是用物理加压方法,统计新出血点的数目来估计毛细血管的损害程度的。
参考值: M(男):0-5个 F(女):0-10个 [6.7kPa,15min(分)]
临床意义:
本试验阳性者见于:
(1)血管凝因素引起的出血,如遗传性出血性毛细血管扩张症、某些原因所引起的紫癜、坏血病、糖尿病、高血压等。
(2)血小板数量减少或功能缺陷引起的出血,如原发性或继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血管性假血友病、血小板无力症及血小板病等。
(3)亦见于肝脏疾患、慢性肾炎、严重凝血障碍及传染病等。


37.凝血酶时间(TT) :
化验介绍: 无
参考值: 16-18s(秒),超过正常对照3秒为异常
临床意义:
(1)纤维蛋白原显著减少或结构异常时。
(2)肝素和类肝素物质增多。
(3)纤维蛋白降解产物(FDP)增多及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38.凝血时间(CT) :
化验介绍: 凝血时间是指血液离体后到完全自然凝固所需要的时间。
参考值: 正常参考值(室温):4-12min(分钟) 硅管法:15-30min
临床意义:
延长见于:
(1)甲型、乙型和丙型血友病、弥散性血凝血、血液中的抗凝血物质增加。
(2)严重的肝损害、阻塞性黄疸、先天性纤维蛋白缺乏症、严重肝损伤。
缩短见于: 各种原因所致的高凝血状态,如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高凝血期、血栓性疾病。


39.葡萄球菌聚集试验(SCT)
化验介绍: 本试验是测定血清中存在的纤维蛋白(原)裂解产物(FDP)的。
参考值: 玻片法:阴性 半定量法:SFDP含量:0-2 mg/L
临床意义:
(1)阳性:原发及继发性纤维蛋白溶解活性增高者。
(2)增高:脑梗塞、脑血栓、部分冠心病、糖尿病、肝硬化、慢性胃炎。


40.葡萄糖耐量试验(GTT):
化验介绍: 葡萄糖耐量试验是检查人体糖代谢调节机能的一种方法。正常人在一次食入大量的葡萄糖后,通过各种调节机制,血糖浓度仅暂时升高,约两小时后可恢复正常水平。这种现象称耐糖现象。给受试者服用一定量的糖后,每隔一段时间测定血糖含量或尿糖,画出曲线,即为葡萄糖耐量试验。
参考值:空腹血糖3.9-6.2mmol/L(70-110mg/dL) 服糖一小时血糖7.78-8.89mmol/L(140-160mg/dL) 服糖二小时后血糖恢复正常。 各次尿糖均为阴性。
临床意义:
(1)糖尿病:空腹时血糖常超过正常值,服糖后血糖更高,而且维持高血糖时间较长,尿中可检测尿糖。
(2)肝病患者:服糖后半小时或一个半小时之间糖急剧升高,一个半小时到三个小时之间血糖迅速下降至正常或低于空腹血糖。血糖升高时可以现尿糖。
(3)肾病患者:糖耐量曲线正常,服糖后尿内可出现糖。
(4)某些内分泌疾病:如垂体前叶机能亢进,肾上腺皮质、肾上腺髓质肿瘤,血糖浓度低于正常人,进食大量糖后,血糖升高不明显。糖耐量减低。

 
  作者:未知   来源:$jt_Nfrom$
  免责声明:本站部份内容系网友自发上传或转载,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如涉及内容、版权等问题,请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
 
】【回到顶部】【 打印本页 】 【 关闭窗口

 
栏目导航
专题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