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全血还原粘度(ηb-1)/Ht : 化验介绍: 是指全血粘度与红细胞压积之经,即单位红细胞压积时的全血粘度值,有利于不同红细胞压积血标本粘度的比较。 参考值: 7.4(±)0.75 临床意义: 无
42.全血粘度(ηb) : 化验介绍: 全血粘度是一个综合性指数,它是血浆粘度、血细胞压(比)积红细胞变形性和聚集能力、血小板和白细胞流变特性的综合表现,是血液随不同流动状况(切变率)及其他条件而表现出的粘度,切变率低时血粘度高,随切变率的逐渐升高粘度逐渐下降,最后趋向一个平稳的数值。 参考值: 毛细管法:M(男):4.25(±)0.41 F(女):3.65(±)0.32 旋转法:(37℃) M(男) F(女) 单位 230/S:4.53(±)0.46 4.22(±)0.41mPa·s 115/S:9.31(±)1.48 8.37(±)1.22mPa·s 临床意义: 无
43.乳酸脱氢酶同功酶(LDL) : 化验介绍: 乳酸脱氢酶几乎存在于所有组织中。同功酶,有五种形式,即LDH-1(H4)、LDH-2(H3M)、LDH-3 (H2M2)、LDH-4(HM3)及LDH-5(M4),可用电泳方法将其分离。LDH同功酶的分布有明显的组织特异性,所以可以根据其组织特异性来协用诊断疾病。正常人血清中LDH2> LDH1。如有心肌酶释放入血则LDH1>LDH2,利用此指标可以观察诊断心肌疾病。 参考值: LDH1:24-34%;LDH2:35-44%; LDH3:19-27%;LDH4:0-5%;LDH5:0-2% 临床意义: (1)急性心肌梗塞发作后,早期血清中LDH1和LDH2活性均升高,但LDH1增高更早,更明显,导致LDH1/LDH2的比值升高。 (2)肝炎、急性肝细胞损伤及骨骼肌损伤时LDH5都会升高。 (3)患活动性风湿性心肌炎、急性病素性心肌炎、溶血性贫血、肾坏死等病LDH1也可升高。 (4)恶性病变时LDH3常增高。 (5)急性肺损伤、充血性心力衰竭、白血病、白血病、胶原病等也可使LDH2及LDH3增高。
44.嗜酸细胞直接计数(EOS) : 化验介绍: 无 参考值: 无 临床意义: 无
45.嗜异性凝集试验(HeAgg) : 化验介绍: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病原体是EB病素,病人血清中可测到嗜异性凝集和抗EB病素的抗体。做此试验可以对此病作出诊断。 参考值: 凝集法:<1:7 临床意义: (1)凝集价达到1:224以上者可以结合病人临床症状确诊为单核细胞增多症。 (2)约有10%的病人试验为阴性,大多是儿童和婴儿。 (3)正常人试验是阴性或者不超过1:7。 (4)血清病、何杰金氏病和日本血吸虫感染的急性期,凝集价也有较大的增高。
46.酸溶血试验(Ham'S) : 化验介绍:本试验对诊断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PNH)有较高的价值(有特异性)。因为此病红细胞本身结构异常,对补体和酸较敏感,当血清稍趋酸性时易致溶血。 参考值: 阴性 临床意义: (1)阳性:PNH患者 (2)弱阳性:球性红细胞增多症。
47.糖化血红蛋白(HbAI) : 化验介绍: 糖化血红蛋白是血红蛋白生成后与糖类经非酶促结合而成的。合成的过程缓慢,相对不可逆。合成的速度与红血胞所处的环境糖浓度成正比。所以检测引项指标可用以评定糖尿病控制的程度。 参考值: 占总血红蛋白的7.0(±)0.9% 临床意义: 糖化血红蛋白所占比例可反映测定前1-2个月内平均血糖水平。
48.体外血栓形成测定 : 化验介绍: 在体外模拟体内血液流动状态下形成血栓,这种人工形成的血栓同体内形成的血栓有完全类似的结构。 参考值: chandler法: 长度:17.25(±)5.23(mm) 湿重:51.90(±)11.32(mg) 干重:15.06(±)6.30(mg) 临床意义: (1)辅助诊断:冠心病、脑血栓、癌肿、肺心病等体外血栓的长度和重量增加。 (2)疗效观察:对止血药、抗凝药、溶栓药、抗栓药等服药后的观察。 (3)鉴别癌肿转移:癌症转移者常增高。 (4)判别中风类型:缺血性中风增高,出血性中风降低。 (5)预报中风、急性心肌梗塞。
49.外-斐氏反应(WFR) : 化验介绍: WFR也称作变形杆菌集试验,用来诊断流行性斑疹伤寒、恙虫病等急性传染病。这些疾病的病原体是立克次体。 参考值:玻片凝集法: OX2<1:160 OX19<1:160 OXK<1:160 补体结合试验:阴性 免疫荧光染色法:阴性 临床意义: 正常人的滴度(血清稀释倍数)不超过1:20 (1)增高:流行性斑疹伤寒(OX19阳性率可100%);地方性斑疹伤寒(OX19部分可达1:200-1:800);恙虫病患者,患病后第一周OXK有14%在1:80以上。第四周可达 80%。 (2)布氏杆菌病、回归热病人血清中滴度也有所增高。孕妇可稍有增高。
50.网织红细胞计数(RC) : 化验介绍: 网织红细胞是尚未完全成熟的红细胞,在周围血液中的数值可反映骨髓红细胞的生成功能,因而对血液病的诊断和治疗反应的观察均有其重要意义。 参考值: 目测法:成人:0.5-1.5%,新生儿:2-6% 临床意义: 网织红细胞增多,见于: (1)骨髓红细胞增生旺盛:急性溶血性贫血、出血性贫血。 (2)判断疗效:缺铁性贫血及巨幼细胞性贫血病人,在补充铁剂及维生素B12、叶酸之后,网织红细胞应迅速增多。 网织红细胞减少,见于: 红细胞生成减低。再生障碍性贫血病人,典型病例常低于0.5%。
51.戊型肝炎抗体(HEAb): 化验介绍: 戊型肝炎。原来称作肠道传染性非甲非乙型肝炎,在同一个地区可以同甲型肝炎相伴发生,散在流行。 HEAb包括HEAb.IgG和 HEAb.IgM两类抗体。 参考值: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阴性 临床意义: (1)HEAb.IgM阳性,表示近期感染戊肝炎病毒。 (2)凡急性期与恢复期双份血清的HEVAb.IgG效价≥4倍增高,可判为HEVAb.IgG阳性,表明新近感染戊型肝炎病毒,有临床确诊价值。
52.血氨(BA) : 化验介绍: 血氨的主要来源是氨基酸的分解代谢。另外还可在肾脏由谷氨酰氨作用形成氨,或消化道中由细菌代谢产生氨。由于氨有毒性,必须转变成无毒或毒性小的物质排出体外。其余径主要是在肝脏合成尿素后通过肾脏排出。另外还可合成谷氨酰胺或重新利用等。临床上检测血氨的含量,可反映肝脏病变的情况,也可用以协助诊断肝性昏迷。 参考值: 酚一次氯酸盐法: 46-140μg/dL(27-81.6μmol/L) 钠氏试剂法: 10-60μg/dL(5.87-35.2μmol/L) 临床意义: (1)肝性昏迷、肝性脑病、重型肝炎,尿素症都可引起血氨升高,血氨升高也是肝性脑病诊断的重要依据。 (2)大量食入蛋白质,食道静脉曲张造成的上消化道大量出血也可导致血氨升高。
53.血沉方程K值(K) : 化验介绍: 红细胞沉降率受红细胞聚集影响较大,通过血沉方程K值的换算能较客观地反映红细胞的聚集性。 参考值: 53(±)20 临床意义: K值升高反映红细胞聚集性增加。
54.血红蛋白(HB) : 化验介绍: 血红蛋白是红细胞的主要成分。其功能是在肺部结合氧气,送到全身各组织并将组织中的二氧化碳送到肺部而呼出体外。 参考值: M(男):12-16g/dL;F(女):11-15g/dL 儿童17-20g/dL 临床意义: 由于红细胞与血红蛋白有密切关系,因此它们的临床意义基本相同。但血红蛋白能更好地反映贫血程度。
55.血浆比粘度(ηs) : 化验介绍: 全血粘度与水的粘度的比值,用毛细管粘度织测定计经常应用。 参考值: 1.65(±)0.09 临床意义: 血粘度增高:真性红细胞增多症、继发性红细胞增多症(先心病、慢性肺心病、严重哮喘、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肺硬化)、冠心病、缺血性脑血管病、糖尿病、慢性肺疾患、肿瘤、血液病、血栓闭塞性脉管炎、雷诺氏病、硬皮病、创伤、骨折、烧伤、休克等。 血粘度降低: a.病理性:上消化道出血、鼻衄、脑出血、出血性紫癜、肝硬化腹水、尿毒症、急性白血病、妇女功能性出血。 b.生理性:妇女经期、妊娠期。
56.血浆复钙(PRT) : 化验介绍: PRT是指去钙血浆加钙凝固所需时间。它主要是针对血小板凝血活酶功能的测定,检查出血性疾患。凝血因子、抗凝物质的多少都影响PRT。 参考值: 142(±)45s(秒) 临床意义: PRT延长:凝血因子缺乏,抗凝物质增多,其意义同凝血时间。
57.血浆硫酸鱼精蛋白副凝(3P) : 化验介绍: 3P试验是反映可溶性纤维蛋白单体复合物的试验。鱼精蛋白可使纤维素聚合沉淀,呈现可使纤维素聚合沉淀,呈现可见的纤维,表明体内处于高凝状态。 参考值: 阴性 临床意义: a.患弥漫性血管内凝血时,此试验早期常呈阳性,后期呈阴性。 b.局限性血管内凝血,3P为阳性。
58.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 : 化验介绍: 凝血酶原是一种糖蛋白,主要由肝脏来制造。 参考值: Quick氏一步法:11-14s(秒) 临床意义: 延长见于: (1)肝脏实质性损伤:肝硬化、肝脏弥漫性损伤。 (2)应用抗凝药物、维生素K缺乏。 (3)恶性贫血、急性白血病、肾病、弥散性血管内凝血、先天性凝血酶原缺乏症、先天性纤维蛋白缺乏症。 缩短见于: (1)心肌梗塞、脑血栓形成。 (2)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早期。
59.血浆实际碳酸氢盐(AB) : 化验介绍: AB表示体内实际碱(碳酸氢盐)含量。 参考值: 21.4-27.3mmol/L(平均24mmol/L) 临床意义: AB值可因机体代谢或呼吸原因升高或降低,其值的变化有时较为复杂,要综合分析,结合PaCO2、PH等项作出正确判断。
60.血浆纤维蛋白原(Fb) : 化验介绍: 无 参考值: 双缩脲比色法:0.2-0.4 g/dL 热沉淀比浊法:0.22-0.42 g/dL 临床意义: 增加见于: (1)感染及无菌炎症:如肺炎、肺结核、胆囊炎、肾炎、风湿性关节炎、恶性肿瘤等。 (2)其它:放射治疗、脂肪肾。 减少见于: (1)先天性纤维蛋白原缺乏症。 (2)重症肝病:急性黄色肝萎缩、肝硬化。 (3)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61.血浆粘度(ηb) : 化验介绍: 血浆粘度是影响全血粘度的重要因素之一,血浆粘充升高全血粘度必然增高,主要取决于血浆蛋白,尤其是纤维蛋白原,脂蛋白和球蛋白的浓度。 参考值: 229(±)0.086(mPa·s) 临床意义: 无
62.血块收缩时间(CRT) : 化验介绍: 本试验属血小板功能的诊断筛选试验。 参考值: 30-80分钟开始收缩,24小时完全收缩 临床意义: 血块收缩不良或完全不收缩见于: (1)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原发性和继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2)血小板无力症、严重凝血酶原生成减少、纤维蛋白原降低。 (3)阻塞性黄疸、肺炎、何杰金氏病、骨髓瘤、红细胞增多症。
63.血清α2-巨球蛋白(α2-MG) : 化验介绍: α2巨球蛋白亦称α2抗纤维蛋白溶酶、α2胰蛋白酶结合球蛋白。对胰蛋白酶、α胰蛋白酶、凝血酶、纤维蛋白溶酶等蛋白水解酶活力有抑制作用。 参考值: 150-350 mg/dL(1.8-4.3μmol/L) 临床意义: (1)α2-MG增高见于慢性肾炎、肝脏疾病、糖尿病、自身免疫性疾病等。 (2)α2-MG减低于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急性胰腺炎。
64.血清β2-微球蛋白(β2-MG) : 化验介绍:β2-MG为一种低分子量蛋白质,它存在于除红细胞和胎盘滋养层细胞以外的所有带核细胞中,主要由淋巴细胞产生。当细胞处于最旺盛的生理状态时产生β2-MG最快。β2-MG在血浆、尿液中含量都很少,血浆中β2-MG经肾小球过滤后99.9%被近血小管重吸收,并在小管细胞中降解成氨基酸。 参考值: 血浆中浓度:1.60-3.0μg/ml 尿中浓度:<370μg/24h(小时) 临床意义: (1)用以鉴别蛋白尿的来源。尿中β2-MG升高见于肾小管性蛋白尿、近曲小管重吸收功能减退、肾移植术后排斥反应。 (2)当出现癌细胞、肉瘤细胞等恶性肿瘤细胞时,血及尿中β2-MG有所增高。
65.血清γ-谷氨酰转肽酶(GGT) : 化验介绍: GGT在体内分布很广,如肾、肝、胰等脏器均有此酶。但血清中GGT主要来自肝脏,具有较强的特异性。所以当肝胆系统病变的时候,GGT活性升高,临床上测定此酶活性来协助诊断肝胆疾病。 参考值: 速率法:0-35IU/L 临床意义: (1)原发性或转移性肝癌时,血中GGT明显升高。其原因是癌细胞产生的GGT增多和癌组织本身或其周围的炎症刺激作用,使肝细胞膜的通透性增加,以致血中GGT增高。 (2)阻塞性黄疸、急性肝炎、慢性肝炎活动期、胆道感染、肝硬化等都可使GGT升高。 (3)其他疾病如心肌梗塞、急性胰腺炎及某些药物等均可使血中GGT升高。
66.血清癌胚抗原(CEA) : 化验介绍: CEA是首先在结肠癌病人的血清中发现的一种球蛋白,在胎儿3-6个月的血清中可以检测到,所以称作癌胚抗原。 参考值: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25ng/m 放射性免疫测定:<25ng/ml 临床意义: (1)原发性结肠癌患者CEA增高占45-80%。 (2)除原发性结肠癌以外,腺胰癌、胆管癌、胃癌、食道癌、肺癌、乳腺癌和泌尿系统的肿瘤阳性率也很高,一般在50-70%。 (3)结肠癌患者手术切除以后,在1-3周内血中CEA可下降到正常水平。如手术切除不完全,术后CEA还持续阳性,说明病人预后较差或癌肿发生了转移,或者有复发的可能。 (4)良性肿瘤、炎症和退行性疾病,如结肠息肉、溃疡性结肠炎、胰腺炎和酒精性肝硬变病人CEA也有部分升高,但远远低于恶性肿瘤,一般小于20μg/L。所以测定CEA可以作为良性与恶性肿瘤的鉴别诊断依据。
67.血清白蛋白(ALB) : 化验介绍: 血清白蛋白是血清总蛋白的一部分,由肝脏合成。肝脏疾患时常常检测血清白蛋白含量来协助诊断,判断预后。但是肝脏的代偿能力很强,所以只有当肝脏损害到一定程度时,又经过一定的疾程后,才能够显示出白蛋白质量的变化。 参考值: 40-55 g/L 临床意义: (1)白蛋白浓度升高常见于严重失水,血浆浓缩所致。尚未发现单纯白蛋白浓度升高的疾病。 (2)白蛋白浓度降低的原因与总蛋白浓度降低的原因相同。急性白蛋白浓度降低主要见于大量出血和严重灼伤。慢性白蛋白浓度降低主要见于肝、肾疾病。
68.血清白蛋白/球蛋白(A/G) : 化验介绍: A/G比值为白蛋白与球蛋白的比值,可以提示病情的发展和预后的估计。 参考值: 1.5-2.5:1 临床意义: 常用于衡量肝脏病变的严重程度。当A/G比值小于1.0时,称比例倒置,为慢性肝炎或肝硬化的特征之一。
69.血清蛋白电泳(SPF) : 化验介绍: 血清蛋白质是一种生物大分子。当蛋白质带正电荷的时候,在电场中由阳极向阴极泳动;带负电荷时,在电场中则由阴极向阳极泳动。蛋白质的泳动速度与分子量、游离状态和所带电荷多少有关。 参考值:(一般成人) 白蛋白:52-63%;α1球蛋白:4-5%; α2球蛋白:4-5%;β球蛋白:9-12%; γ球蛋白:15-22% 临床意义: (1)急性肝炎:发病早期蛋白质电泳无变化,发病两周后白蛋白、α2及β球蛋白减少,γ球蛋白增高。 (2)慢性肝炎:γ球蛋白升高,白蛋白下降较急性肝炎显著。 (3)肝硬化:白蛋白、α1、α2球蛋白均明显下降,γ球蛋白极度升高。 (4)肝细胞癌:蛋白变化除α1和α2增高外,其它改变与肝硬化相同。但在α1和白蛋白之间可出现甲胎蛋白的区带。 (5)其它的肝胆疾患和肝外疾患如淤血肝、多发性骨髓瘤和肾病综合征等可引起各种蛋白含量的变化。
70.血清淀粉酶(AMS) : 化验介绍: 淀粉酶主要由唾液腺和胰腺分泌。能分解多糖,如淀粉和糖原。当患流行性腮腺炎和急性胰腺炎时,血中和尿中的淀粉酶明显升高。 参考值: Somogyi法:40-180U Winslow法:8-64U 临床意义: 淀粉酶活性升高: (1)急性胰腺炎:发病后8-12小时血清的淀粉酶开始升高; 12-24小时达高峰;2-5天下降至正常。 (2)急腹症:如急性辣尾炎、肠梗阻、胰腺癌、溃疡病穿孔等均可引起血清淀粉酶升高。 (3)慢性胰腺炎、流行性腮腺炎、唾液腺化脓等,也可引起淀粉酶轻度升高。 淀粉酶活性降低: 肝炎、肝硬化、肝脓肿、肝癌等可使血清淀粉酶活性降低。
71.血清钙(Ca) : 化验介绍:血液中的钙几乎全部存在于血清中,含量很少,仅为人体内钙含量的0.1%,但却有很重要的生理作用。参与凝血,降低神经、肌肉的兴奋性,维持心肌节律等。 参考值: 滴定法:9-11mg/dL 邻甲酚酞络合酮直接比色法: 成人8.11-10.15mg/dL 儿童8.98-10.78mg/dL 临床意义: 血钙升高:见于甲状旁腺机能亢进,维生素D过多症,多发性骨髓瘤等。 血钙降低:临床上是很多见的,表现为手足抽搐。见于下列疾病: (1)甲状旁腺机能减退,血钙可降至1.75mmol/L (5mg/dL)以下,血磷可升高。 (2)佝偻病与软骨病:体内维生素D缺乏,使钙吸收障碍,导致钙、磷都偏高。 (3)慢性肾炎尿毒症,严重肝炎时,见血钙降低。 (4)长期低钙饮食或吸收不良,在严重乳糜泻时,食物中的钙与未吸收的脂肪酸结合生成钙皂,排出体外而造成低血钙。 (5)新生儿低血钙症,可引起惊厥。
72.血清甘油三酯(TG) : 化验介绍: 血清甘油三脂是血酯的成分之一。在人体当中甘油三酯处于动态平衡。血酯的含量可随膳食的改变而改变,而且变动范围很大。另外其含量随年龄增长而上升,尤其是体重超过标准的中老年人往往偏高。 参考值: 酶法:M(男):24.0-160mg/dL F(女):28-108mg/dL 乙酰丙酮显色法:<120mg/dL 临床意义: (1)血清甘油三酯升高:原发性继发性高脂蛋白血症、动脉粥样硬化、糖尿病、肾病、脂肪肝等。 (2)血清甘油三脂降低:原发性β-脂蛋白缺乏症、甲状腺机能亢进、肾上腺皮质功能不全、肝功能严重低下及吸收不良等。
73.血清谷-丙转氨酶(ALT) : 化验介绍: 正常时,谷-丙转氨酶主要存在于组织细胞内,以肝细胞含量最多,心肌细胞中含量其次,只有极少量释放血中。所以血清中此酶活力很低。当肝脏、心肌病变、细胞坏死或通透性增加时,细胞内各种酶释放出来,使血清中此酶活性升高。所以测定血清中此酶的含量可作为诊断、鉴别诊断及预后观察的依据。 参考值: 速率法:0-30IU/L 临床意义: 谷-丙转氨酶的增高意义较大,其增高程度可反映肝细胞损害和坏死的程度。 (1)肝胆疾病:急性病毒性肝炎,ALT是最为敏感的指标之一,会出现明显升高。慢性肝炎血清ALT升高一般不超过参考值的3倍,而且有时可降至正常。慢性活动性肝炎血清ALT可升高至参考值的3-5倍以上。活动型进行性肝硬化时ALT可中轻度升高,但在代偿期可正常或稍增高。患原发性肝癌时,ALT可正常或中轻度升高。胆道疾病如胆石症引起梗阻时,虽无肝细胞病变,但ALT可稍升高。 (2)其他疾病:心肌梗塞及心功能不全导致肝淤血可使ALT明显升高。骨骼疾病、多发性肌炎、肌营养不良均可使ALT活性升高。某些药物或毒物如异菸肼、鲁米娜、四氯化碳等可引起ALT活性升高。
74.血清谷-草转氨酶(AST) : 化验介绍: 在正常情况下,谷-草转氨酶存在于组织细胞中,其中心肌细胞中含量最高,其次为肝脏。血精中含量极少。组织细胞病变时,此酶释放入血。测定血清中此酶含量可用以协助诊断疾病和观察预后。 参考值: 速率法:0-35IU/L 临床意义: (1)当心肌梗塞时,血清AST升高,在发病后6-12小时之内显著升高,48小时达高峰,3-5天恢复正常。 (2)各种肝病也可引起AST升高。如急慢性肝炎,中毒性肝炎。 (3)心功能不全、胸膜炎、肾炎,服用某些药物如异菸肼、氯丙嗪、鲁米娜等均可使AST升高。
75.血清肌红蛋白(SMbT) : 化验介绍: 骨骼肌与心肌细胞中都含有肌红蛋白,它能可逆地与分子氧结合,增加氧扩散进肌肉细胞的速度。血清肌红蛋白明显升高是心梗的早期定量指标。 参考值: M(男)20-70ng/ml; F(女)18-50ng/ml 临床意义: (1)心梗发作18小时内的病人可明显增高。 (2)在急性肌损伤、急慢性肾衰、休克及能够引起肌肉病变的疾病时都会出现增高。
76.血清肌酐(SCr) : 化验介绍: 肌酐主要是体内肌酸的代谢产物,少部分由食物经机体消化吸收而来。肌酐易由肾脏排出。在控制蛋白质的摄入量、活动相对恒定时,测定血清肌酐的含量较测定尿素氮的含量更能反映肾脏的排泄功能。 参考值: 速率法:M(男):0.8-1.2mg/dL F(女):0.6-0.9mg/dL 碱性苦味酸法:M(男):0.5-1.5mg/dL F(女):0.8-1.2mg/dL 临床意义: (1)当急、慢性肾小球肾炎等使肾小球滤过功能减退时,血肌酐可升高。同时应在已知内生肌酐清降率的基础上穿插着测定血肌酐作为追踪观察的指标。 (2)尿素氮与肌酐同时测定更有意义,如二者同时升高,说明肾脏有严重损害。
77.血清钾(K) : 化验介绍: 人体每日约需2-3g钾,主要由食物提供。维持钾的体内平衡的机制有胰岛素、醛固酮、酸碱平衡缺氧等因素。一般在肾功能正常时,可以排出大量的钾,只有肾功能受损时,摄入过多的钾,才能造成钾潴留。但当严重腹泻时,有大量钾从大便中丢失,造成缺钾现象。 参考值: 火焰光度法、离子选择电极法: 3.5-5.5mmol/L 临床意义: (1)血清钾升高:见于急性或慢性肾功能衰竭、肾上腺皮质功能低下低醛固酮血症及应用氨苯喋啶、去氧安体舒通等都可造成钾的排出量减少而引起钾的升高。高钾饮食、口服或注射含钾液过多也能使血钾增高。另外,溶血、挤压伤、组织缺氧、胰岛素缺乏、毛地黄中毒均可使血钾升高。 (2)血钾降低:通过胃肠道丢失钾过多,如呕吐腹泻,胃肠引流。尿内排出的钾过多,如醛固酮增多症,服用利尿剂。另外碱中毒、低钾饮食、心功能不全、输入无钾液体,也可造成血钾降低。
78.血清碱性磷酸酶(AKP) : 化验介绍: 碱性磷酸酶几乎存在于机体的各个组织,但以骨骼、牙齿、肝脏、肾脏含量较多。正常人血清中的碱性磷酸酶主要来自骨骼,由成骨细胞产生。AKP经肝胆系统进行排泄。所以当AKP产生过多或排泄受阻时,均可使血中AKP发生变化。临床上常借助AKP的动态观察来判断病情发展,预后和临床疗效。 参考值: 速率法:20-80IU/L 临床意义: (1)肝胆疾病:阻塞性黄疸时,由于胆汁排泄不畅,使AKP滞留血中而增高。急慢性黄疸型肝炎或肝癌时也可使AKP升高。 (2)骨骼系统疾病如:骨细胞瘤、骨折恢复期、骨转移癌等,血清AKP增高。
79.血清磷酸肌酸激酶(CPK) : 化验介绍: 磷酸肌酸激酶(CPK),主要存在于骨骼肌和心肌,在脑组织中也存在,是参与体内的能量代谢的一种酶。在临床上主要用于诊断心肌梗塞。心肌梗塞患者发病后2-4小时,血液中此酶活动即开始升高。比血清中谷草转酸酶和乳酸脱氢酶的活力变化都出现得早。 参考值: 无机磷法:0-200U/dL 比色法:M(男):0.55-7.5U/dL F(女):1.45-4.0U/dL 临床意义: (1)心肌梗塞后,CPK较谷草转氨酶和乳酸脱氢酶特异性高,但持续时间短,2-4天恢复正常。 (2)病毒性心肌炎,CPK也可升高,对诊断及预后有参考价值。 (3)进行性肌营养不良、多发性肌炎以及肌肉损伤时CPK也可升高。 (4)严重的心绞痛、心包炎、房颤、脑血管意外、脑膜炎以及心脏手术等,CPK可见升高。
80.血清磷酸肌酸激酶同功酶(CPK-MB) : 化验介绍: 磷酸肌酸激酶主要分布在心肌组织中。测定血清中CPK-MB是目前诊断心肌梗塞的最佳的血清酶指标。 CPK-MB的高低与心肌梗塞的面积也有密切关系。 参考值: <16n/ml 临床意义: 诊断心肌梗塞的特异指标。在急性心肌梗塞胸痛发作后,血清CPK-MB上升,24小时达高峰,至48小时消失,若CPK-MB再度上升,提示有心肌梗塞复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