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码 - 手机浏览本网



【点击这里关闭本窗口】
  【健康首页】【生活】【居家生活】【两性专题】
论婚姻的本质
时间:2004-8-10  作者:詹春云   来源:康宁心理咨询热线   阅读:   【
 
 
    钱忠书把婚姻描述为围城,说里面的人想逃出来,外面的人想冲进去。其实更令人困惑的是有些人费了九牛二虎之力,经过了生死搏斗才得以脱身,却又不得不再将自己囚禁到另一座围城,显得甚为无奈。究竟这围城是怎样建立起来的?为何如此这般神秘?
  在远古时代,人类进化伊始,人类沿袭了其它动物的本能,性活动也杂乱无章,甚至近亲乱伦也随处可见,性活动也公开地在群体间进行,因人类不象动物只有在排卵的时候才发情,他(她)在任何时间都可以进行性交,且有较高的欲望,为争夺性伴侣,性活动曾是一片混乱,因人类的IQ高,能制造工具,制造武器,故争夺性伴侣的战斗异常血腥,人类种内的相互残杀使种族濒临灭绝,随着人类的进化,极度混乱导致了规则的产生,用一种机制将性活动规范化,将性活动规范在相对固定的性伴侣之间,这就是婚姻习俗和制度的雏形。就好象十字路口的来往车辆,你争我夺,争先恐后,造成交通瘫痪,一片混乱,最终就发明了红绿灯,红绿灯轮流放行其实就是规则,对大家都有利。而体现性伴侣固定的婚姻习俗可以避免混战,婚姻习俗作为一种人类文化沿袭下来,从这个角度来讲,婚姻是迫不得已的产物。
  人类婚姻习俗的产生还有其内在的缘由,随着人类认识能力的提高,人有赋予某些东西以象征性意义的能力,两性的结合被看作是两个不稳定的生命个体融合成一稳定生命的过程,性爱的对象很自然被认同为自己生命的另一半,得到后当然不愿让给别人,若被别人霸占就意味着自己生命的一部分被人别人掠夺,故会誓死捍卫,这种对性的独占本能导致了占有欲的形成。占有欲是婚姻习俗得以形成的主要内在动力。
  人类为了实现自我,发明了爱,赋予性以爱的意义,爱是需要对象的,没有固定的性伴侣就没有爱的对象,体现性伴侣固定、能够酝酿爱情的婚姻习俗也就应运而生。
  人类在婴儿期独立生存能力是动物界中最弱的,很多动物一生下来就能站立、行走,甚至独立生活,而人类则不能,他(她)需要长期的抚养和教育。这就要求生命的制造者要承担抚养的责任,但是母亲在生产过后身体极度虚弱,需要休息,本身也需要照顾,这就要求另一方要承担起这一义务,这也是双方契约关系得以维系的主要原因。
  人类的真爱也体现在对子女的爱,在对子女的无条件的奉献中体现着爱的最高境界。他(她)必须知道哪一个是自己亲生的,他(她)的无条件的爱才可得以实现。性伴侣必须相对固定,性爱双方才可知道哪个是自己生命的延续,这也是婚姻习俗或制度产生的原因。
  人类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发明了婚姻这种装置,约束着人类的性行为,只有婚姻这种性行为的正统化装置安装上去了以后人类的性活动才变得合理合法,这种性行为的正统化装置始时是以一种习俗的形式存在,即在局部地方在局部群体中举行特殊的结婚仪式,仪式过后即可以洞房花烛。这种仪式代表着某种意义,它向周围的人群表达一种信息即你们两个已经安装上了婚姻装置,可以合法性交,大家已经知道也已经承认你们了。这种仪式是公认的规则,群体的力量规范着这种规则,大家都必须遵守,若违反这种规则就要接受惩罚,如被发现有婚外性关系就要被浸猪笼。但这种仪式只能是局部的,随着人类交流的日益广泛、社会文明程度的提高,这种局部的仪式已不能满足广而告之、普遍承认的要求,所以这种婚姻习俗逐步演变形成法律制度,变成一种国家机器,这就是婚姻制度——婚姻法。
  基于每个人的美好愿望,每个人都想找到称心如意的另一半与自己结合,若真的如愿以偿,二性得到中和,达到饱和稳态,这种婚姻最稳固,任何第三者的诱惑都不起作用,因性与情感势能均已因两性的完美结合而中和释放,无多余的性与情感势能存在,婚外恋动机不能产生,这种婚姻体现真爱,真爱不需约束,因为永远地拥有对方,抵御诱惑符合他(她)的利益。
  但多数情况下,要找到自己完全认同的另一半并不容易,多数人会基于年龄、职业、收入、住址、房屋、财产、性格、身高、相貌等诸多现实因素的考虑,权衡一番,最后将就地找个可以接受的对象结婚。这样的婚姻就易失衡,这时就需要婚姻习俗和制度来约束,让两性的结合通过民俗或法律加以巩固、整合,通过约束来端正双方的行为,当两性关系出现裂痕时婚姻习俗和制度可以提供修复的缓冲地带。
  有些人找不到理想的另一半,为了避免被半桶水的婚姻约束,选择独身,为自由不要婚姻。
 
  作者:詹春云   来源:康宁心理咨询热线
  免责声明:本站部份内容系网友自发上传或转载,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如涉及内容、版权等问题,请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
 
】【回到顶部】【 打印本页 】 【 关闭窗口

 
栏目导航
专题导航